

本文为“创作者经济”系列的第一篇,聚焦音乐产业,围绕传统音乐行业为何陷入困境,区块链的到来又能如何赋能音乐产业等问题展开讨论。 最核心的问题无非就是“人”的问题。音乐创作需要物质支持,不能完全“用爱发电”。 传统音乐产业最主要的经济模型是“流媒体模式” 。简单来说,人们在Web2音乐平台上,例如Spotify或者网易云等,每播放一次歌曲,创作者就能获得微薄收入。根据INSIDER的调查报告显示,Spotify上歌曲每循环一次能产生0.003-0.005美元的收益。这意味着同一首歌曲被循环250次,创作者才能有一美元的收益。而这一美元还要被平台、音乐公司等版权所有者瓜分,创作者真正到手的收益就更是微乎其微了。这对于非“顶流”歌手,小型音乐人而言其实是很难从中获益的。另外,音乐的投放和后期宣传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。没有音乐公司的帮助,个体音乐人就算有好的作品,也很难有“出头之日”。“是金子总会发光,付出总有回报”这句话在当代音乐产业看起来过于理想主义了。 区块链的到来给传统音乐产业带来了曙光。加密产业的核心就是“去中心化”和“所有权”。Token能够重塑生产关系,极大程度上赋能音乐产业。简单来说,创作者经济创造了价值,在价值传递的过程中有不同的角色:价值创造者-音乐人,价值传递者-版权公司和音乐平台等,价值接受者-听众。价值创造者无疑是最关键的一环,理应获得最多的经济回报。但在传统音乐产业,绝大部分收益则被版权公司或流媒体平台收入囊中,这是一种不健康且效率较低的生产关系。 而借助Token,Web3音乐产业有了更多比“流媒体模式”更加高效合理的经济模型。它能够重塑生产关系,降低中间商的重要性,将收益更多分配给价值创造者。近期,加密行业中涌现了很多音乐项目,其经济模式可以分为以下四个大类。有的项目采用了单一模式,而有的则是几种模式混合。 Audius的经济模型与传统音乐平台并无本质区别,都是“流媒体模式”。Streaming既然是传统音乐行业的主导,必然有其可取之处。首先它对拥有大量粉丝基数的音乐人较为友好,其次不管是音乐公司还是听众,对这种模式都更为熟悉。因此类似Audius的平台能很快吸引大量的音乐人和听众入驻。Audius的重要突破之一是优化了收入的分成比例。相比于Spotify等音乐平台和版权公司占大头的形式,Audius让渡了平台的利益,将更多的收入回馈给音乐创作者,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创作者收入不足的问题。但本质上来讲,Audius并没有颠覆传统的流媒体模式,也没有很好的发挥Token的作用。值得庆幸的是,Web3音乐平台对经济模型的探索并未止步于此。 Web3应用都有一个共同的内核,即“众筹”,音乐平台也不例外。“众”意味着音乐人和听众不再过度依赖“中间商”。在这种框架下,音乐人作为价值创造者能够获得大部分收入。音乐平台则是简单的“作品聚合器”,是创作者和听众能直接互动的场所,而不是占据大部分收入的行业寡头。听众也同时有了更大的选择权去支持自己喜欢的音乐人,而不是被资本决定该听什么。围绕着“众筹”的内核,衍生出三种创新的经济模型。纯NFT意为不代表版权的NFT,因此不会带来除了二级市场价差之外的收益。 纯音乐NFT平台的灵魂就是“粉丝经济”。这是我最喜欢的模式,但也是让投资者最难理解的一种。粉丝跟投资者不同,投资者是寻求回报的,而粉丝却是“为爱发电”。对于真金白银的收益来说,粉丝更看重的是NFT这种粉丝周边带来的“情感维系”。而Pianity正是抓住了这样的粉丝心理打造而成。这种模式的好处颇多。首先是NFT的形式不受限制,非常灵活,数量和价格都可以由音乐人决定。如果音乐人有一批“死忠粉”,这部分粉丝愿意为NFT支付很高的价格,那么音乐人可以选择发行限量的高价NFT。如果音乐人没有很多“死忠粉”但是“泛人气”很高,则可以发行大批量的低价NFT以供路人粉“打赏”。这实现了微观经济学中的“三级价格歧视”——根据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捕捉更多的消费者剩余,为音乐人带来了更多收入。其次,纯NFT并不涉及到版权的分配,因此与传统流媒体平台不构成直接竞争的关系。很多“顶流”音乐人可能不愿意将自己的版权分散出去。所以纯NFT模式有更高的操作性和可行性。最重要的是,纯NFT是最利于小众音乐人的模式。试想一个音乐人只有10个粉丝,如果在传统的流媒体平台上,这10个粉丝贡献的收听量带来的收入可以忽略不计。但是如果这10个粉丝在Pianity上购买音乐人的NFT,会给音乐人带来更可观的收入,同时又不影响音乐人的版权收益。

